服务研究
2017年3月29日
向羽:我们需要“明星社区”吗?

珠海京师社会工作中心总干事

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社会工作系讲师

向羽

   《圣经·新约》的“马太福音”第二十五章说道:“凡有的,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;没有的,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。”这是马太效应(Matthew Effect)的故事源头。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“马太效应”的概念,是指好的愈好,坏的愈坏,多的愈多,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,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。在社会服务领域,“马太效应”无处不在。先不谈购买服务规模较大的地区,那些“巨无霸”社会服务机构在吸引资源方面的“马太效应”,单说说在那些购买服务规模较小、但马太效应显著的状况。

   1.“明星社区”的诞生

   个人觉得,在社会服务资源投入越少的地方,越容易产生“马太效应”。尽管资源缺乏,但政府总需要一些“典型”和“亮点”,不能面面俱到,总要“集中力量”创造几个“特色项目”。多数的社会服务项目皆“以社区为焦点”来策划,服务项目最终落地于某个村或某社区,从强调服务扎根社区的角度来说,这没有什么问题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在很多地方都还算“新鲜事物”,让某社会服务机构进驻社区开展服务也算是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。但要知道,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兴起之前,很多社区并没有专门供服务机构开展社区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,要进行“实践创新”,基层政府必须要花大力气才能“挪腾”出这样的地方。例如,现在很多社区服务中心使用的场地以前都由商家承租,后来由政府收回让社会服务机构免费使用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基层政府还是重视社会服务,这是要“下血本”的。在偏远的乡村社区可能不明显,但在那些城市社区,要在“寸土寸金”的地方开辟出这样一块场地实属不易,它们属于“稀缺资源”。

   当基层政府在某个社区开辟出这样的服务场地,某个服务项目落地并开展的“有声有色”时,其他的部门、群团组织也就跟着进来,都希望到这个地方塑立“服务阵地”(挂个牌子)。原本只叫“某某服务中心”,慢慢地,门口的牌子越来越多,最后可能又像居委会门口一样挂着十几个牌子。得到不同部门、不同群团组织“垂青”的社区,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,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(不一定是资金),很快变成“明星社区”。这些社区变成了各种试点建设的示范,成为政府指定的参访接待点,甚至成为域外嘉宾指名参访的社区。

   2.马太效应带来的挑战

   马太效应皆是正面影响吗?事实未必如此,这得分开说。明星社区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,对社区居委会和基层政府来说可能是好事。毕竟,挂的牌子越多,来视察的领导越多,来参访的嘉宾越多,受到的媒体关注越多,就越能彰显该地区在创新社区治理方面的成绩。

   但这样的马太效应对于在社区中开展服务的机构而言则是“双刃剑。一方面,由于有不同的政府部门、群团组织愿意打造“服务阵地”,让服务机构有获得更多项目资源和拓展项目规模的可能性,若能整合各类资源,那是一件好事。另一方面,社会服务机构不得不面临“多个婆婆”的困境,某些部门或组织可能只是“给个名分”(挂个牌子),并没有实质性的支持。但既然“有名分”,那服务机构多少得“做一些交代”,这必然增加服务机构的工作量。

   另外,所谓“人红是非多”,社会服务机构要在“明星社区”持续开展服务,需要面临诸多挑战。既然是“明星社区”和“典型示范”,那么总需要贡献出“先进经验”,政府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,不断催促机构要“创新做法”“创新服务”,不断要求总结“服务经验模式”,以供他人学习借鉴。既然是马太效应催生的“明星社区”,从纵向上看,社区服务提供开始的时间较早,从横向上看,社区服务提供较为丰富,某些服务甚至“供给过剩”。

   熟悉需求评估理论的人可能知道,社区服务供给越是完善,民众对一般性的社区服务反应可能越冷淡,因为他们对服务需求的“阈限值”可能已经很高,表现在对服务机构提供的一般性服务“习以为常”,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下降。这对开展服务的服务机构和社工形成“专业挑战”,这要求他们不断深入挖掘“服务需求”,不断“精细化、精准化服务”。在“明星社区”开展社工服务,不只要面临“专业性的挑战”,对社工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是极高的。

   现实的状况不只要求“服务做得好”,更要“报告做得好”,“关系协调得好”。不然怎能应付一波接一波的视察与参访,不然怎能搞定“不同老板”的各类要求?更重要的是,源源不断的“接待参访”任务不断打断社会工作服务的进程,行政事务缠身,哪能专注于专业服务?小地方,小项目,三个社工就算一个“团队”,每个人都得像“八爪鱼”一样全能。因此,想要在“明星社区”扎根立足,挑战是极大的。

   3.我们需要“明星社区”吗?

   当然需要“明星社区”,阶段论说,它们具有“示范效应”。其实,“明星社区”的诞生没有什么“秘诀”,不过是政绩导向下,不同部门、组织共同制造的标志性产物。所谓“不患寡,而患不均”,一方面是某些社区资源重复投放,一方面是某些需求迫切的社区却被忽视,一边是服务供给过剩,一边是服务输送不足,两极差异明显。对社会服务而言,不需要打造太多“明星社区”,当社区真正有需要时,服务能够落到,能够满足即可。针对社区民众的服务也许并不高深,只要能遵循“需求为本”的原则,老老实实,扎根社区,细心耕耘即可,并不是要玩出新花样,新高度,弄出什么高大上的模式来。

原题:马太效应与明星社区